创意、创新
创造城市的未来!
股票代码:831205

创意之邦 Creative world

实操指引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创意之邦 > 实操指引 > 不能“造血”,何以永生?

不能“造血”,何以永生?

作者:创意之邦 来源:创意之邦



城市更新中,一个项目的从0到1,就是构建其内生成长路径的过程。挖掘内生资源的价值,赋予其“造血”功能,是运营者的一门必修课。

习惯了“输血”式地造项目,就摆脱不了天生短命。

最好的解决方案,都源于内生资源

理解项目的内生成长路径,从一个故事说起。

1990年,某国际慈善组织派了一名叫斯特宁的专员前往越南,协助改善一个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。

当斯特宁抵达越南后,发现自己并不受欢迎,当地没有提供任何人力物力支持,外交部长告诉他:“你必须在6个月内做出成绩”。

所有的研究和政府反馈给他两个结论:

  • 当地需先发展经济,再发展教育,妈妈们素质提高,孩子们营养问题才能解决。

  • 营养不良是一系列卫生健康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,农民不注意卫生更不重视补充营养。

有人建议让他打报告,提交一份如何改善当地环境的方案即可。在斯特宁的眼中,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!数百万儿童等不到问题解决的时候。

图片

斯特宁改变传统策略,进入各地调研,分组测量孩子身高体重。经对比发现,有部分孩子家里穷困,但体质却明显优于同龄;他进一步调研发现,这些孩子日常饮食都有3个共同特征:

其一,每天给孩子吃4顿饭,鼓励生病孩子多吃东西;
其二,父母去鱼塘、稻田抓小鱼小虾,熬汤给孩子喝;
其三,把红薯叶榨成汁,淋到米饭蒸饭吃,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。
这些行为与当地饮食习惯大为不同,斯特宁针对这个调研成果,设计了实施路径,引导妈妈们普及这些做法。
项目实施6个月后,当地65%的儿童营养问题得到改善。斯特宁离开后,研究人员跟踪发现,当地儿童健康状况在持续改善,最终影响了越南265个村庄,220万民众。
这是《行为设计学》中的一个经典案例。同样的问题放在今天,我们常规思维给出的答案无外乎:找政府要资金支持,进行扶贫救济;或改善环境,净化饮用水,建立卫生系统;或给他们传授营养学的知识等等。都逃不脱借助外部力量的模式。
斯特宁创造性的方案都是源自本地资源、村民的实践经验,现实可行且能持久实施。这就是一种内生成长路径,从自身的资源中挖掘价值点,形成持久的实施路径。

打造内生成长路径

成为运营项目的惯性思维

在当下各类城市更新项目前期推进中,我们时常会遇到类似斯特宁的处境:

没有政府资金补贴、政策支持,没有现成可利用的资源;

政府只有一个目标,限期交卷。

提交的的可行性报告,通常也就两种导向:

方案一,基于外部市场条件综合研判,待条件成熟再推进项目;
方案二,把项目看作一张白纸,导入市场上各类与主题相关资源。
两种导向看似都合乎逻辑,而后者更是给出一个落地推进的路径。可现实中,一个运营项目盲目地嫁接各种资源,最终结局商家水土不服的商家,运营者限于泥淖,投资方进退不得。
可惜,这种模式却已是行业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,习惯了“输血”式地做项目,对接外部资源成为项目的首要任务。所有的项目,首先被默认为一个招商项目!

政府或投资方最关心的:你有什么资源?

运营或咨询方最得意的:我能对接XXX资源!

能否对接外部资源,成为衡量一个项目成功的第一指标。而项目内在资源,永远停留在宣讲介绍资料中。

图片

我们需要项目赋予“造血”功能,构建一个项目的内生成长路径。尤其在更新改造项目中,运营持续创造价值成为项目的终极使命,如何挖掘内生资源,培育造血”的能力,永远是运营者的一门必修课。

更新项目不是一张白纸画蓝图,都在既定资源基础上推进,其内生资源价值随处可呈现,即如:

  • 最容易被忽视的社区居民,往往集聚着斜杠青年、创意群体,既是消费者又是创潜在经营者;

  • 在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,可以放大成为区域性风俗活动;

  • 非标老旧、大而无当的空间,在某些引流品牌商户,必须按他们要求进行改分割改造;而在特定需求用户中,又是不可多得的优势;

  • 一处不经眼的文化资源,具备演绎成为一个IP的潜质;

  • ……

内在资源之上,项目投资方可基于项目的对其品牌、资源进行重组,从另一维度构建项目内生成长路径。凡此种种,不一列举。

打造项目的内生成长路径,操作其实并不难,难在于需要在项目中,时刻保持这种理念和思维:

第一时间沉入项目,挖掘其内在资源价值,在构建项目内生成长路径基础上,有机衔接外部资源。

这种理念,尤其在社区更新项目中具有普遍适用性,以团队曾参与的鞍山市台町提升项目为例。
该项目位处市中心,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,日占时期为鞍山制铁所高管人员修建的别墅群,由99栋欧式、日式独栋别墅构成,2015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。
图片
因项目位置及形象等原因,政府想对对标上海新天地,激活区域价值,甚至一度想动迁开发。核心问题在于:均为私人住宅,产权难以归集;所有业主商业化运营的意愿不强,政府投入只能提升整体环境。
前后近十年,项目未有实质进展。
团队介入后,经调研发现:近百栋别墅面积均在200㎡左右,空间多利用不足;业主多为空巢老人,子女在京沪等一线城市生活,他们既没能力也无意愿做商业化经营,更不愿腾出空间交给政府运作。
基于业主现状,团队最终提出一个满足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:

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商业化改造,仅限于业主经营;

宣传号召片区在外年轻人回归,由他们从事商业经营;

制定设计导则,对改造经营住户进行专项补贴

在方案引导下,原先北京、上海成功经营咖啡馆、花店等业态的年轻人,打造了一个个当地网红项目,这种由内向外的力量,持续推动该街区的更新。
身边的社区更新提升,我们见惯了环境粉刷一新、补贴流量商户入驻,三五年之后再重复操作,运营陷入一个无限死循环中。
城市更新,必须赋予每一个项目“造血”功能,方能解决其运营的活力、可持续和创新性的问题

-THANKS FOR READING-

文章内容系创意之邦原创

转载请联系主编授权(ID:CYZB-SunPower)